广东省博物馆-VR全景

广东省博物馆(广州鲁迅纪念馆)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——广州,于1959年10月1日正式开放,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大湾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地标。

广东省博物馆(广州鲁迅纪念馆)现有珠江新城馆区和文明路馆区,建筑总面积7.7万平方米。珠江新城馆区建筑外观设计理念来源于传统漆盒,空间概念借鉴广东传统工艺品象牙球,整体创意为“绿色飘带上盛满珍宝的容器”;文明路馆区包括广州鲁迅纪念馆、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贡院明远楼。年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,是世界各地观众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了解世界文明的重要窗口。

广东省博物馆

广东省博物馆(广州鲁迅纪念馆)馆藏集岭南文物之大成,汇聚历史、艺术、革命、自然等诸多种类于一体,是华南地区藏品数量最多、品类最丰富、特色最鲜明的博物馆。现有藏品总数32万余件(套),包括自然标本、化石等5.3万余件(套)。其中,古代书画和陶瓷两类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居于全国博物馆前列,外销艺术品、出水文物、华侨文物、潮州木雕、端砚等特色文物收藏在全国首屈一指。

近年来,广东省博物馆(广州鲁迅纪念馆)在机制、理念、技术方面开拓创新,在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。陈列展览方面,在国内最早倡导和实施策展人制度,连续多年在文博界最高展览评比中获奖。教育活动丰富多彩,成果丰硕,年活动场次、参与人数和策划实施水平居于国内第一梯队,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大奖。学术研究方面,是唯一同时管理出版两本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省级博物馆,设有“图像人类学研究中心”“海洋出水文物保护研究中心”“外销艺术品研究中心”,引领相关领域研究。文物保护方面,建立国内最早的专业化海洋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,承担“南海Ι号”“南澳Ι号”等国家重大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出水文物保护工作,在海洋出水文物保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。数字化建设方面,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,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,打造智慧管理、智慧服务、智慧保护的全新博物馆新形态。流动博物馆运行方面,推动文化服务下乡村、进社区、走边疆,年均组织展览超过200场、惠及观众逾400万人次,塑造开放型、联动型、互惠型的博物馆新概念

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广东省博物馆(广州鲁迅纪念馆)正以“平安粤博、优美粤博、学术粤博、品质粤博、创新粤博”为发展理念,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,持续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,向世界讲好广东故事、湾区故事和中国故事。

经过多年发展,目前广东省博物馆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一级博物馆、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,展览多次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。

文明路馆区建设

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,馆址定在文明路6号(今215号)。该址曾是清代广州贡院,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国民党“一大”旧址(含革命广场)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——红楼、中山大学天文台所在地。旧馆占地面积4.3万平方米,陈列大楼设计原是“U”形建筑,主楼向东,右为南副楼,左为北副楼,建筑面积约1.4万平方米。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,楼高三层,面积3500平方米。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,没有建成。1959年10月1日,广东省博物馆及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。

改革开放以后,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,广东省博物馆决定在原址上建设新的陈列大楼。1988年,因建省博物馆新陈列大楼和修缮钟楼而闭馆,广州鲁迅纪念馆关闭。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,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,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,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,为原楼的4倍。在1996年,钟楼也相继恢复。

珠江新城馆区建设

2003年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。2004年12月12日,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——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奠基,2010年5月18日,新馆建成,濒临珠江,坐落在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,新城市轴线东侧,与西侧的广州歌剧院以及中央林阴大道、滨江绿化带一起构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。新馆规划总用地面积4.1万平方米,地面部分建筑面积约4.8万平方米,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.5万平方米,合计约6.3万平方米。

新馆建成后,广东省博物馆珠江新城馆区以广东历史文化、艺术、自然为主要陈列内容,逐渐实现了藏品征集与研究、文物保护、展览展陈、教育推广等方面的创新。



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

相关日志: